做好人事档案代理工作应具备“三要素”。
要素一,工作规范到位是做好人事档案代理工作的基础。维护人事档案的完整、准确与安全,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由于人事档案涉及每个人的工资晋升、工龄、保险和职称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每个档案托管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对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一定要加以规范。应坚持做到“四化”。一是收集归档程序化,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材料的管理制度,特别对于工作变动、工资调整、保险缴纳等材料,应及时收集、移交存档;二是鉴别整理规范化,严格按照《人事档案整理规范》规定,认真细致地鉴别、整理加工,该归档的归档,不该归档的予以剔除;三是设施建设标准化,按照档案管理设施建设的有关要求,配备标准的档案用品、电脑和设备,使人事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四是管理工作制度化,自觉执行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保证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
要素二,提升人员素质是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档案管理的手段也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使档案管理工作既能继承和发扬老档案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又能根据工作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抓基础。应明确一名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并按规定配备档案管理人员,且必须是中共党员、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二是抓培训。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档案人员培训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抓思想。应鼓励档案人员不断学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原则性。
要素三,信息开发利用是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人事档案,为档案托管人员服务。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档案除了满足工资制度改革、工龄认定、待遇落实等一般性日常管理外,已成为整体托管档案的企事业单位公正、客观地培养和使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很难适应不断改革深化的人事管理工作。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通过服务来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一是实行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干部档案数据库,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人事档案信息,保证档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实行开放式的管理。一方面建立工作业绩档案,及时将托管人员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以及在重大活动、重点事件中的表现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建立人员能力档案,重点收集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职称评定、保险缴纳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考试培训等能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真实、准确、完整、立体地反映情况。三是实行服务式管理。在严格执行保密制度的前提下,遇到托管人员的入党、出国、调动、任免、福利待遇、办理退(离)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尽最大努力帮助用档单位用足用好档案资料,努力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