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档案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开始普及并逐步运用到企业办公的文档管理中,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大多是采用与纸质文档管理相结合的目录信息一体化的管理阶段,公文与档案工作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越来越普及,财务、营销、考勤、薪资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始被各大企业重视并推广使用,也由此产生了海量的电子文档,企业档案管理开始转向电子文档管理;
第三阶段:21世纪初,企业对档案管理的发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面对海量的档案信息,企业需要提高企业电子档案资源的整合、保存、管理、共享利用以及全文检索功能,因此,进入了数字档案管理及全文检索阶段,实现了电子档案批量引入、全文检索、脱机存储以及跨平台的模糊检索和全文浏览等功能;
第四阶段:采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企业数字档案馆,使企业信息化与档案信息化实现无缝链接,让档案资料更安全,档案管理更智慧,这也是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国有企业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实践进程受多种因素限制,进展并不是十分顺利,发展速度相对其他领域信息化较为迟缓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 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国有企业的部分领导者受传统体制和观念影响,大多只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益,而对于与经济效益无关的企业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片面认为档案信息化只是档案存储信息化,忽略了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利用和管理,导致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投入过少,硬件基础设施落后,档案管理系统设计过于简单粗糙,企业档案管理与生产信息化建设脱节,对企业档案的利用缺乏整合与规划,更不要谈信息共享和检索了。
2. 缺乏合格的信息化应用和管理人才
当前国有企业中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普遍不强,很多人员既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生,又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再加上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对当前的信息管理技术缺乏足够的知识,无法担负起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另外,企业办公自动化已经实现,但是基层专业人员的匮乏,无法做到档案信息即时录入和资源共享,使得企业档案工作者被动的成为信息录入者,无法满足利用需求。
3. 缺乏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信息化在目前的档案法律中的属于空白。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没有标准可循,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方面问题也对缺乏法律保护和约束,这些都极大的阻碍了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