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如何处理编研部门与各方面关系的问题 档案编研开发工作一般都面临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档案工作的核心、重心中心往往放在保管整理这些基础工作上,编研常被视为“边远部门”、“边缘机构”;二是,编研开发是出成果的工作,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也往往成为矛盾的热点。 编研工作要想有位,必须有为。应采用开放式编研,尽可能地争取得到上级领导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并借助领导力量顺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开放式编研务须注意两个问题: 其一,开放搞编研,务必抱有开放的心态。走开放式的编研之路,就不是独家,而是几个部门、几个单位的合作,这就特别需要讲求相互容纳,协调运作,妥善处理各方关系。编研部门要摆正位置,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全局观念。 其二,开放搞编研,务必充分尊重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凡与档案馆进行合作的单位,往往很强调编研开发项目的实用性、时效性、特色性、丰富性,对有关课题怎样开发,规模有多大,采取哪些形式,何时推出,大都有着很系统很实际的考虑。对此,我们务须充分尊重,在形式、时间、步骤上主动配合。编研开发档案的目的是服务,那么,我们在合作中就要努力服务到家到位。只有这样,档案编研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2.4如何解决档案资源开发工作中的资金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与传统的档案查阅利用相比,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概念和手段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档案编研出版、展览宣传、多媒体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等诸多方面,都属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范畴,这些工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档案数字化的进程。这一切都需大量的资金做支撑,经费投入不足,会使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编研课题不能开展,或已开展的编研项目不能尽快完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这是各档案部门普遍面临的问题。 解决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问题,大致有三种途径: 一是结合时事热点,积极争取专项课题资金。如200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编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解放》系列丛书,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2010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由各省市档案局(馆)参与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系列丛书,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这两部大型系列出版物分别由30余个城市的档案局馆参加编纂,资金来源是国家重点专项课题经费。 二是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地方档案馆仅靠自身的资源是很难成就大规模的文化开发项目,如果利用特色品牌创意,就有可能得到地方财政的支持。广州市荔湾区档案局(馆)作为一个市区级的档案馆,在开发地方品牌“广州十三行”项目时,通过申报运作得到广州市委、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荔湾区政府等各方面领导的关注,从而拨款启动。该项目的资源整合、编研出版、展览宣传以至电视制作都被列入地方财政年度预算,这是利用政府资源创建文化品牌的成功范例。 三是寻求合作资金。与外单位合作出版,开展合作编研,为编研出版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出版的《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6册和《晚清国际会议档案》10册,就是与扬州广陵书社合作,前者负责编辑,后者落实出版。内蒙古档案局(馆)编纂的《内蒙古自治区概览》,即是用馆方史料和编辑力量,由合作方负责出版发行。 实践证明,市场运作是实现编研工作良性运转的出路所在。首先应该增强市场意识。档案部门行政经费一向紧张,档案馆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不能完全靠行政部门出钱补贴。档案编研工作要通过市场解决出路问题,从根本上扭转补贴出版的被动局面。因此,走出去找市场,并将市场机制引入编研业务,这是现今编研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文化市场,怎样才能开发足够的工作项目,使我们的编研工作处于持续发展的饱满状态?怎样找到一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更好一些的编研项目,使我们的工作更有价值?从根本上说,必须自觉地树立市场意识,带着市场意识去研究馆藏,带着市场意识去捕抓机遇。要广泛了解和充分把握文化市场信息,密切关注文化市场走向、出版行情以及学术研究动态等,知道社会需求什么。在档案与社会之间找到了结合点,也就找到了市场,编研开发工作也就做活了。其次,必须掌握市场规律,用市场规则保护自己。在编研出版工作中,可采取签订合作协议和预付启动金这样两项措施,以确保档案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