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立足馆藏特色,服务国家文化工程 利用档案修史,是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来是盛世修史、隔代修史。隔代才能更客观,盛世才能有实力。国家清史工程的启动,为明清档案事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清史工程大量而急迫的档案利用需求,要求加大编纂出版力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5个专题档案列为清史工程出版项目:《清代中南海档案》、《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清宫普宁寺档案》、《清宫热河档案》、《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总计达108册。该馆还为清史工程专门立项10余个,提供系统加工整理的档案资料达400万件。这些清代档案为清史工程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近些年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合作,系统整理出版了中琉关系档案,还与有关各国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出版清代中国与英国、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各国关系的专题档案,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此外,还编纂出版了反映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明清宫藏中西商贸档案》8册,收录清政府机要档案900余件。 辽宁省档案局(馆)立足馆藏,把握史学动态,满足史学研究的需求,影印出版了一批价值珍贵,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档案史料汇编,如2006年出版的《盛京皇庄档案史料选编》、2007年出版的《东北边疆档案选辑》、即将出版的《满洲实录插图本》等档案史料。 《新疆通史》编撰工作是国家重点社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利用馆藏档案资源优势,承担了其中两个子课题—《民国时期新疆金融档案史料》、《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档案史料》的编辑工作。《新疆清代档案实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重要项目,自治区档案局(馆)经过精心组织,历时近三年,已完成全部编辑工作。 1.1.3依托地域优势,配合地方文化建设 各档案部门拥有本地特有的档案资源,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馆藏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档案编研格局,为地方和行业的文化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打造出一张又一张的“文化名片”。 辽宁省档案局(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编写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足迹――辽宁工业60年发展历史回眸》、《老报旧闻》等书,以清晰的文字脉络、珍贵的历史图片、翔实的统计数据,再现了辽宁解放、老工业基地发展等历史场景,具有思想性、史料性、可读性。辽宁省档案局(馆)工作人员从馆藏日伪时期档案资料中选取了有关辽宁25处温泉资源的调查材料,整理、编译了《日伪时期辽宁地区温泉调查》,刊登在《辽宁档案资政》上。文章内容涉及辽宁全省各处温泉形成原因、辽宁温泉特色、辽宁地区温泉资源、辽宁地区部分温泉化学成分等方面,是研究辽宁省温泉史,进行温泉旅游宣传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另外,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编发了《辽东半岛金矿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了辽东半岛的地质概貌,庄河、普兰店、瓦房店、盖州、旅顺、岫岩等地30处金矿分布地点及地质构造等.对进一步开发省内金矿资源具有参考价值。围绕中朝共建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编发了《日伪时期鸭绿江桥梁工程报告》。2009年12月,编辑出版《奉天纪事》一书, 全书40万字,分设为后金崛起、陪都旧事、奉张治奉、辽海新潮、古迹寻踪5章,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辽沈地方史的通俗读物。 贵州省档案局(馆)编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的点校排印本《贵州名胜旧览》一书(32万字),取材于贵州省档案馆馆藏,是贵州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精华的集锦。既为专家、学者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提供较高价值的史料,同时也让广大读者从中领略到妙趣天成的贵州自然风光,欣赏到人文荟萃的贵州名胜古迹。 厦门市档案局(馆)组织包括编研处在内的骨干力量,深入建设工地自行拍摄并多渠道收集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照片档案资料。精心挑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组织策划了2007年7月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展出的“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图片展”。在展览图片基础之上,出版了大型画册《势如虹新跨越——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纪实》,画册收录了210张照片,辅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可谓图文并茂。 上海市档案局(馆)编辑出版了档案史料汇编《上海银行家书信集》等,及普及性档案文化产品《城市记忆——上海历史发展档案文献图集》、《上海老工业》、《上海古镇记忆》等。 大连市档案局(馆)“十一五”期间,共编纂出版图书11种,150余万字。为提升城市形象,让市民深入了解城市文化,以大连“城市记忆工程”为主题,收集了大量珍贵档案资料,陆续出版了三部“城市记忆工程”系列丛书。2008年,与市城建档案馆联合出版《大连的广场》和《大连的公园》。2007年至2010年,与民间组织“大连团体发展联合会”相继编辑出版了《大连行业状元》、《大连行业精英》和《大连行业协会》系列丛书,为大连工业企业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市荔湾区档案局(馆)利用馆藏一位居委会退休干部的日记,编写了《街道年轮四十年居委工作日志》,通过一个居委会干部的视角,反映广州城的巨大变化。该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积极反响,新闻媒体作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在2009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与美、意、奥等国出版商达成版权输出意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评价:“我们整理中国60年的历史,就应该从民间的角度着手。”该书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等国际一流图书馆和研究东亚的有关机构收藏。档案馆通过编研工作打出自己的品牌,向社会显示了自身的价值。2007年12月,荔湾区艺术档案馆在该馆挂牌成立。目前,艺术档案馆馆藏档案主要有书画作品、工艺美术品、文物三大类,共计1628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十一五”期间先后出版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斯坦因第四次新疆探险档案史料》、《新疆各族民众抗日募捐活动档案文献》、《清代新疆建置档案史料》、《乌鲁木齐解放档案文献图集》、《辉煌新疆60年画册》及《建国以来新疆重要文献》、《新疆文革史》等。 内蒙古档案局(馆)采取馆际之间的横向联合,利用多家馆藏甚至是国外的馆藏史料开展编研工作,《旅蒙商档案集粹》就是以馆藏史料为基础,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蒙古国国家档案馆馆藏史料为补充进行的编研项目。 浙江省档案局(馆)“十一五”期间编辑出版了10类书籍、画册,举办了6个大型展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办了8组网络展览。 哈尔滨市档案局(馆)先后完成了编研成果近10种。制作各种专题片15部。 全国各地的很多单位部门都非常重视其在皇宫的“自家档案”,都把它当做地方行业的“文化名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内蒙古、海南、塘沽、黄埔、虎门、淮安等各地都有着紧密的合作联系,与地方人民政府合作出版《清宫塘沽秘档图典》、《明清皇宫黄埔秘档图鉴》、《明清皇宫虎门档案》、《清宫淮安档案精萃》、《明清宫藏地震档案》、《清宫恭王府档案汇总》、《清宫天坛档案》等大量精品书,不仅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档案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