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拓展新理念、不断探索新思路、不断应用新技术、不断推出新成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时代特色。《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奋力创新,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里,就“十一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略作回顾与展望。 1“十一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档案编研出版、档案资源系列开发及政府信息公开等项工作中。 1.1档案文献的编研出版 历经数十年,档案编研工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法,同时,档案的专业性比较强,社会的接触面也较窄,读者利用范围小。从这个角度讲,档案编研工作与现实、与社会都有一定的距离。应该说,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编研工作有着不同的需求,现今社会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档案编研作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积极应对时代需求,拓展选题范围,扩大社会受众面,才能拓宽业务渠道,从而让档案发挥出更大的文化开发价值。 1.1.1把握时代契机,围绕国家中心大事推出专题档案 近年来,编研业务更加具有时代意识,按照社会和公众需求,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结合重大纪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全方位服务,因而走出宝塔尖,在国家重大事物中展现档案的独特作用。“十一五”期间,档案编研为国家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 200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编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解放》系列丛书,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该大型系列出版物由22部排印本的《城市解放》和16部图文版的《城市解放档案文献图集》组成。排印本的《城市解放》系列包括:太原、北平、长春、成都、大同、贵阳、哈尔滨、衡阳、兰州、南昌、南京、南通、上海、石家庄、天津、西宁、阳泉、郑州、重庆、昆明、宁夏22部;图文版的《城市解放档案文献图集》系列包括:常德、大连、广州、海南、杭州、济南、江阴、辽宁、青岛、陕西、上海、石家庄、四川、太原、武汉、新疆16部。这套丛书是利用各有关档案馆馆藏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编辑,反映城市解放前后真实历史情况的大型档案文献汇编,内容包括解放前夕相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概况;人民解放军政治攻势、战役战斗等军事斗争情况;城市解放后的接管政策、接管过程、各界反映;接管城市后的政权建设、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该系列图书分别由各有关城市档案馆承担编纂,其中收录的档案文献以及珍贵历史照片,大多为首次向社会公布。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城市解放系列丛书总序》中指出:该系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档案反映城市解放这一重大史实的系列性文献。是各有关档案馆联手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档案资源整合的一次创举,是档案编研出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的成功尝试,是广大档案编研工作者走大编研之路的有益探索,是发挥档案历史记忆功能和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彰显档案馆形象的良好契机,更是全国档案系统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2010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由各省市档案局(馆)参与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相继出版发行。该书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 中央档案馆为纪念建国60周年,利用馆藏资源优势,编辑出版了《共和国六十年珍贵档案》,书中收录从1948年5月至2009年7月重要档案文献和图片558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精品,这些材料真实再现了共和国60年曲折而辉煌的历程。经中央批准,《中共中央文件集》(1949.10—1966.5)(馆藏本)与《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公开本)编辑出版工作着手开展。馆藏本为内部参考资料,公开本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到2009年底,馆藏本已将1949年10月至1950年12月文件编印成5册,公开本的编辑工作也已全面展开。这项工作是对建国后中共中央文件的一次全面梳理,比较全面系统地向社会公布中共中央在这期间所印发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为广大干部和中共党史研究人员了解和研究工作提供一套比较系统权威的历史文献。 外交部档案馆充分利用可开放的档案,编辑系列外交专题出版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一集)--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二集)--中国代表团出席1955年亚非会议》、《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1949-1955)》等。2009年10月,《中国与苏联关系文献汇编》(1949年10月---1951年12月)在中俄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出版,外交部杨洁篪外长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分别致贺词。这部文献汇编收录了双方档案机构保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双方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档案史料,是两国关系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再现了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性时刻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在编辑过程中首次在文献交换、史实校正和文字处理等方面广泛深入的合作,是外交部与其他国家外交部深化档案合作的重要成果。 两岸历史血脉相连。为全面系统地揭示台湾的沧桑历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共同合作策划,推出“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这一两岸历史文化旷世工程,被列作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分为四项专题,分别是:《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230册,《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300册,《民间遗存台湾文献选编》50册,《海外遗存台湾档案选编》50册。“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的出版规模总共为630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明清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档案就达530册,足见国家档案馆的历史档案对这一文化工程的支撑,这是档案工作服务国家中心大事的又一有力之举。 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相继推出西藏、新疆、蒙古等专项档案编研成果。《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6册,不仅阐释了清代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也为丰富世博文化添上了多彩的一笔。 海军档案馆将多国海军活动、亚丁湾护航等项重要活动的过程编辑成集,把国家军队的重要活动留在了社会的记忆中。 航天档案馆于建国60周年之际出版了《新中国60年》大型历史书籍“航天工业”行业篇,记叙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其中也作了对重大航天事件史料的抢救、补救和挽救工作。 广东省档案局(馆)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出版了《图说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解密档案•广东三十年闯关路》等;武汉市档案局(馆)为筹备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与有关部门联合编辑《武昌起义影像》画册,提供反映辛亥革命的档案、照片、明信片等史料200件,征集了辛亥革命珍贵文献40余件;“五•一二”大地震之后,四川省档案局(馆)编纂了《国内外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经验选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