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档案馆
一天,年近八旬的孙某来到安徽省合肥市档案馆查询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老人1958年入职合肥化工机械厂,1962年被派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这次查档是想通过档案证明自己的工作经历,从而兑现相关退休待遇。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帮他查找60年前的档案,成功找到了反映他在工厂连续3年收入情况的工资表,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老人激动万分……
这个事例只是合肥市档案馆不断丰富馆藏、主动服务民生多个案例中的一个。近年来,合肥档案工作秉承“开明立档、开放兴档、求是治档、创新强档”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全馆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市档案馆连续两次被人事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档案工作为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档案打造安全的“家”
坐落在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湖畔的合肥市档案馆于2006年2月投入使用,现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设有计算机中心、档案利用中心(含政务信息公开场所)、现行文件中心、档案展览大厅等,配置有中央空调系统、恒温恒湿系统、火灾自动报警气体灭火系统、监控系统、运输系统、智能密集架等设施设备。档案馆整体布局合理,管理手段先进,既符合档案馆建筑规范要求,又体现合肥地方特色。市档案馆一贯把档案安全作为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强化内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和保障措施,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筑牢安全防线,全力为档案提供一个安全系数高、保障措施到位的“家”。
近年来,市档案馆主动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分别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馆、福州市档案馆互建了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基地;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和保密培训,夯实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各类设施设备的安检维护,不定期开展专业消防演练,以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的绝对安全。
为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合肥市档案馆馆藏丰富,以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为主,包含部分历史档案。截至目前,共有253个全宗140万卷(件)档案,图书资料1.5万册。除了传统的文书档案外,市档案馆破除部门规定和行业壁垒,将建设、房产、招投标等约百万卷专业档案接收进馆,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民生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市档案馆保管着全市85家国有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约17万卷(件),仅近3年就提供利用4000多人次,利用档案3万多卷(件),有力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自2007年以来,市档案馆严格实行档案查询利用“零收费”制度,并提供电话查询、网上查询、预约查询等多种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市档案馆已为近2万人提供免费利用服务,复印档案3.5万余页,查阅电子档案原文近15万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目前,合肥市档案馆正逐步推行纸质电子档案双套制,馆藏192个全宗的机关文书档案的目录数字化工作已全部完成,档案全文数字化完成1006万页,内容涵盖劳动保险、民政优抚、复退安置、房产土地、改制企业等诸多民生领域,极大方便了社会各界查询利用。
为城市留下宝贵记忆
近年来,合肥市档案馆打破传统征集编研老路子,创新编研方式和手段,通过深度开发、挖掘各类档案,使之成为研究的“活信息”、决策的“活参考”。市档案馆编印了《庐州碑文百篇》《合肥骄傲——友城篇》《图说档案》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图书,为服务百姓、资政参考、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市档案馆成立了“千年巢湖档案资料专题研究”和“南淝河档案史料专题研究”小组,目前已收集整理相关文字材料100余万字,图片、地图500余张,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和生态旅游建设。
为了更好地记录“大湖名城”的发展历程,服务中心工作,合肥市档案馆先后筹划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档案展览,如“档案见证合肥发展”“合肥高架:大湖名城彩虹飞扬”“合肥——大湖名城开放城”等,一幅幅新老照片的对比,全面展示了合肥的发展速度和成长历程;再如围绕大局,先后举办的“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展”“同心同德 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档案展览”等,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市民的称赞。
如何使展览展示既能服务中心又能贴近百姓,既能达到宣传效果又能给人启迪教育,合肥市档案局局长李尚才说:“展览的选题、策划、展出形式等因素至关重要。这些年来,我们档案馆以档案展览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仅焕发了档案的生命活力,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更是忠实记录了合肥的发展变迁,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据了解,合肥市将按照“档案集中、主题集聚、门类集群、功能集成、使用集约”的要求,准备筹建“合肥市档案中心”,目前已经完成设计方案招标。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座设施一流、设备先进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合肥市档案中心”以惊艳的身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9月28日 总第2818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