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 数字档案馆是网络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记忆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网络载体,它的建设思路与管理方法、运行模式和服务机制应有别于传统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应立足于系统工程、信息工程和档案管理学基础理论,结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程实践,遵循战略观、信息论、整合观、集成论等现代管理思想和实践应用方法,立足国家档案资源全局管理的“顶”层需求和战略部署,对全国数字档案馆的管理体制、功能模型、数据结构、组织变革、标准规范和运行模式等进行统筹规划,确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国家战略和顶层框架,以指导各省市数字档案馆的规划与实施,打破当前自下而上的基层推动模式,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坚持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低成本、高效率、共建共享的组合模式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与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性,实现信息技术与档案业务的紧密结合与互动发展,确保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部署更能够符合档案信息长期保存和广泛利用的需要,保障信息技术更有效地为档案工作服务,推动档案事业持续发展。 (1)共同建设、共享使用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科学、高效模式。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依靠档案机构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掌握技术、精通业务、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和多方面的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共性是共建的前提,共建是共享的基础。档案业务的规范性及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性决定了电子文件归档、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开放档案信息发布、数字档案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共享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是能够基于一个通用的软件基础架构和服务平台来实现,即使不同档案门类的信息标引、著录项、数字化存储格式等有所差别,也能够实现集成化的统一管理。各级各类档案馆及各门类档案业务工作的这一共性特点决定了数字档案馆基础结构的通用性,这为在档案机构内部开展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的协同共建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当然,多机构共同建设数字档案馆,需要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下,首先应大力开展各门类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存储标准、访问模式、管理规范等的信息存取标准体系的建设,作为开展数字档案馆工程的指导性文件,以保障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其次应基于IT服务管理理念,制定以服务为导向的开放式数字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框架体系,以保障数字档案馆软硬件系统的整体集成性和动态扩展性,以及组成数字档案馆的各类IT资源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共享使用。 依据共建共享的总体原则建设数字档案馆,应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和组织管理下,采取顶层规划、标准先行、分工协作、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①制定标准,并随着系统的建设逐渐扩展和完善。包括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接收、存储、管理、提供利用、IT资源选购、搭建、运行维护以及数据封装、数据组织、数据存储、数据访问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形成支撑数字档案馆集成运行的基础体系结构,确保数字化档案资源的统一格式存储与访问;②建立同构平台,强化应用软件的通用性。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可以考虑以省/直辖市为单位进行立项,集中各地区的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及人才优势,针对现代档案管理业务中的电子文件归档、馆藏数字化、档案资源综合管理、开放档案的信息服务、档案编研成果上网公布、展示等业务主线,分别开展适合于各业务环节的各类信息资源管理分/子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研发与实现、应用与实施,做到各类分/子系统的一次开发,多地区共享使用,从而大大提高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效率、缩短研发周期的同时,提高国家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