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鸿博档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微信号:HOBODA 13205519898
 
当前位置: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对手稿档案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5-07-22   浏览次数:2220

从以往我们对档案认知的习惯看,手稿应该就是最原始的记录,这种“原始”当然是源于最初的那份“心路”写照,其他对手稿的任何翻抄,诸如誊清或者复制,恐怕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不论是纯粹的个体作者,还是非个体的一群单位作者,最初呈现的手稿才是最具本真的。

    什么是档案?手稿才是档案,而且是唯一的档案!翻开文字历史,我们看到了无数档案的手稿标本,那些没有手稿的档案,有的也被事后重新“临摹”缮录,俨然就是“最初”的那份,但马脚还是一览无余,那就是过于洁净的稿面,让人一眼洞穿是个“仿品”。20世纪80年代档案界有一句口号(或曰“八字”方针),叫“恢复、整顿、总结、提高”。所谓“恢复”,即恢复机构(工作);所谓“整顿”,即整顿“档案”。恢复机构容易,只需一纸一令,而整顿“档案”却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砥砺磨练,所以“整顿”的另一用语也是“清理”或“整理”,即清理历年积存文件材料,规范整理现有“不合格”的档案。那时检查可谓多矣,围绕“八字”口号,各种名目的升级定级考核一个挨着一个,而且细微精到,渗透到案卷纵深的每一份文件,稍有疏遗,都有可能被一把揪住。不规范的“档案”当然很多,比如玉石不分,归类不当,排序凌乱……等等,最可笑的是那被装订成像包裹似的厚厚的“档案砖”毫无疑问是要拿来拆分动大手术的,而最可恨的是那些没有底稿(手稿)的正文同样也要拿来做无谓的“罚写”充当原件,尽管这种做法有悖档案“真实”原则,但从维护档案“安全与完整”的大局看,这种无关伤筋动骨的复原补遗做做又何妨呢?

    也许我们还要感谢那时苛峻繁缛的检查,尽管催生了这种“造假”,但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假如今人不做而留待后人或后后人去做,会是怎样?从长远来看,档案作为“物”的本体,其存世的自然生命显然有限,而人的因素的介入使之延长则非常关键。从另一层面讲,手稿实在又是档案人的心结所在,那种非原件(手稿)不是档案的观念深深扎入了档案人的职业肌髓。当我们倾尽全力投入“清理”,我们面对的多是一摞摞手稿原件,尤其五六十年代,手稿往往也是正文,正文也即手稿,那时的书写是一道延续的风景,当我们置身这样的“风景”当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调整我们的目光,从书写内容移到书写本身,比如它的字势,它的笔韵,它的章法,等等,正是这些,手稿作为档案才有了独一无二、不可复拟的“神圣”,我们有时会为之发出惊叹,油然而生欣羡甚至忘情陶醉。我曾经在一篇谈及文学创作与档案利用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文学创作对档案材料的利用有别于对一般史料的利用,除了‘真’以外,还有一种生动形象,这种形象就是画面形象,可以触摸的形象,以及由此形象刺激感官神经,搧动起那想象的翅膀”(载《浙江档案》1993年第10期)。因为这种“神圣”,这种独有的风景“形象”,才使我们对手稿揣有一份独有的情怀,而因为这种“情怀”,那种放不下的“心结”也便产生,原来“不可复拟”是这种“心结”旁生出的“伎俩”,我们成了这种“神圣”化身。

    幸好这样的怪例不是很多,手稿作为档案的“角色”从来都是那般“平凡”,身边的纸条、纸屑,还有那些不成规矩的涂鸦随手都可捡拾入档,只是因为太多太过“平凡”,不知被我们割弃了多少?说实在的,若非职业,“手稿”这玩意,我们是压根儿不把它当回事的。当书写成为手边剔除的“垃圾”,手稿作为档案的价值也就不免要打折扣,因为庞大的手稿,在你捡拾的手中,你能掂出其作为归档的几成分量?那时我们看重的是带着散发油墨清香的铅印或油印,认为有价值的手稿都摇身变成了正式的铅印文件即所谓的“正文”,手稿只是它的“衬料”,高雅一点说是“原件”,虽说不可离缺,但“角色”已然改变,我们的“心结”显然完全系于“正文”,手稿能算什么?或者说,单纯的手稿是不会有的,若有,依然是被当作“改良”后的“正文”来使用。

    手稿的价值并非源自自身的生命本体,而是取决于作为所谓“文件”他者的裁择或赐予,这是以往我们对手稿价值判定的常习,也许是不确定的,但这样的思路基本肯定了手稿不是“我的菜”的既成事实。书写可以成为“风景”,但也可能大煞风景,没办法,对于手稿的“捡拾”,剔除是当然的。

    回到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无纸化年代,书写正被电脑智能广泛取代,手稿反成罕物,然而没有手稿的“文件”,其价值是不是也要被手稿来“反证”?前不久我到某基层单位检查档案,打开一摞案卷,里面全是打印,“手稿即正文,正文也即手稿”,现实又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你不是要“规范”吗?这比任何时候的档案都要“整齐划一”啊!现代科技的厚施,带来的当然是管理上的深刻巨变,但在对待历史,这种“规范”的“档案”则像被拉上一层饰布,恐怕是你永远也没法掀去的。

    曾经的手稿,也是曾经的档案,识你不易,那是因为芸芸众“稿”,乱人眼目,挡住了我们的视域,至今我们还在懊悔有多少手稿“毁”在我们“捡拾”的手里,那些剔除的“垃圾”,怕是到了现在都成了宝贝——可惜都没有了!

 
 
责任编辑:张雪
上一篇: 名校档案在环境与职业能力方面存在哪些要求?
下一篇: 建设与文化名市地位相适应的档案事业
核心服务 专业服务 经典案例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鸿博云平台
鸿博云服务
档案管理咨询
存储备份与馆室托管
金融投资类
工程建筑房产类
生产制造类
保险银行类
政府机构类
社会服务类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档案知识
通知公告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公司大事记
公司成长
组织架构
远景规划
13205519898
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高校三创园1号楼8层





  Copyright 2019 安徽鸿博档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10566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874号      技术支持:浪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