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鸿博档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微信号:HOBODA 13205519898
 
当前位置: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媒体与档案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15   浏览次数:2500

    当前,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等特点,迅速展现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本文以国内外档案部门利用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的经验和做法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档案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方面的可融性及可鉴性,学习和领悟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方式手段和发展方向,了解新媒体受众群捕获、消化信息的习惯,培养档案工作者在传播优秀文化实践上的主动意识。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把“新媒体”一词“发扬光大”的是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1969年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次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且这个趋势在不久以后扩展到了全世界。

    1.国内外对新媒体概念的表述

    国内外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各种定义,比较认同的是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是广义的新媒体。其中,网络媒体主要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网络社区、网络广播、网络游戏、博客、播客、微博等。移动媒体主要指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的新兴媒体形态。互动性电视媒体是传统的电视媒体结合互联网的数字与IP特性之后的升级形态,包括数字电视和IPTV(网络电视)两大类。新型媒体与广告行业密切相关,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

    2.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新的媒体形态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不可能终止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新媒体一直处在并永远处在发展的过程中。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广播技术等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设备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3.新媒体的特性

    (1)技术上是数字化

    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借助二进制数字“0”和“1”来表达、加工、存储、传输、还原各种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生相伴的科学技术。新媒体本质上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所依赖的传播渠道如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等正是数字技术的体现,它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字语言,所以说,新媒体首先是数字的。

    (2)传播特征具有高度的交互性

    交互性也称互动性,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在传统媒体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份十分明确,且受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无从表达或很难表达对信息的看法。在新媒体中,首先,传者和受者的身份变得难以界定;其次,传播的交互性是实时,或准实时。

    (3)传播过程的非线性

    线性传播主要特点是无间断性和方向确定性,传统媒体中的电台和电视台实施的都是“线性播出”。新媒体将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引入,其流程是并置的、非线性的,信息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强调用户自主选择和反馈。

    二、国外档案界应用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研究

    近年来,国外档案部门对利用和通过新媒体这一平台传播、分享档案资源的行为正在逐年递增。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NARA)凭借着国家的整体科技优势和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在档案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确定与新媒体合作的核心价值

    2010年12月8日,NARA发布了社交媒体策略,高度评价了社交媒体在开展档案服务、吸引民众参与方面的优势,明确提出基于以下6个核心理念开展与社交媒体的合作:一是联合,与社会公众共同推动社交媒体在档案界的运用;二是引领,在运用社交媒体方面走在政府机构和文化机构的前列;三是首创,档案部门负责人必须有激情、创新能力和责任感来推动社交媒体的运用;四是多元,让NARA成为尊重多样性和各种意见的工作场所;五是团体,关注政府档案工作团体、公民档案者,以及档案馆员工;六是开放,把NARA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具有权威性的机构。

    2.与新媒体开展广泛合作

    NARA积极开展与知名新媒体的合作。从NARA网站获知,NARA与脸谱、推特、谷歌等20家新媒体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根据NARA发布于2013年7月份的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报告,2013年1月至7月底,全球有503401个用户浏览了NARA的微博客,仅7月份就有71495个用户浏览。由此也可以看出NARA借助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所取得的成效。

    2009年2月,NARA在Flickr开通了账户,通过上传档案专题照片,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F1iekr的标签功能,让每个用户的所有朋友圈子都能分享自己对图片所作的标注,使得用户更有参与感。来自NARA2013年7月份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仅7月份浏览国家档案馆Flickr账号的就有702494个用户,其中6077个用户还与官方用户进行了互动。

    3.注重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NARA每个月都会出具一份社交媒体分析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分析新媒体用户浏览、利用NARA各种社交媒体的情况,用户可以便捷地了解各种社交媒体工具的当月利用数字;“财政年度数据对比”栏目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截至当前与上一年度社交媒体利用数据对比。

    4.面向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受众群体的层次感

    NARA对于新媒体的态度是开放的,2013年1月份以来,NARA共与脸谱、推特、维基等新媒体合作开发了11个项目,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媒体合作项目推出。同时,从这些合作项目的受众群体来说,其层次感也是非常明显的,既有面向学者群体的,也有面向学生群体的,还有面向对档案工作感兴趣的公民档案工作群体的,庞大的档案用户群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分享利用档案的经历,可以选取一个历史话题,检验自己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

    5.对公民档案工作者的重视

    NARA关注的三个群体,其中之一就是“公民档案工作者”。所谓“公民档案工作者”是指来自于社会各界、有机会接触档案或档案工作的非档案专业群体。2011年,NARA在网站上专门开辟了“公民档案工作者”板块,上传-一些馆藏经典照片与文书档案,任何一个普通公民都可以在网站上为上传的档案图片和资料添加标签(用于索引、搜索)、注释说明,甚至可以针对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上传相关图像资料或撰写文章。据NARA统计,在网上填写“注释说明”功能正式上线的两周内,众多网民与新媒体用户就为1000多页手稿档案添加了注释。对于非英语语种的档案,他们不仅提供了注释,还给出了准确的翻译。

    6.细化档案博客的类别

    NARA在开发博客功能过程中,注重档案博客的分类,以便民众更明确、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博客信息。目前NARA的博客共有14种,这些博客是根据NARA功能来设置的,具体有“美国档案学家”“卡特编年史”“教育资源”“联邦注册中心”“信息自由法案监察”等,这些博客几乎涵盖了NARA的各项工作。从NARA网站上的社交媒体分析报告可以看出,2012年,NARA整个博客浏览量达到1251254次。

    三、国内档案界应用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研究

    相较于美国等应用新媒体比较成熟的国家,我国档案界在使用新媒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1.手机媒体

    国内档案界利用手机媒体进行档案文化传播尚属于尝试阶段,开展相关服务的档案馆很少,涉及的手机媒体功能不多。2006年5月,贵州省档案馆开通手机短信查询档案和现行文件目录业务,成为全国首家开通此项业务的档案馆。2013年,江苏句容市档案馆开通手机短信查档预约服务平台,平台开通至2013年底共接收查询短信106条,市档案馆回复短信106条,调阅了31个全宗的168卷档案,2013年“国际档案日”活动期间,武汉市档案局馆推出了“武汉(手机)档案信息及文化推送系统”,被媒体誉为全国首个“指尖上的档案馆”。

    2.网络媒体

    (1)网站

    我国各类档案信息网大多具备档案和现行文件目录查询、馆藏珍档、网上展览、工作动态、业界新闻、服务指南等功能。有些网站还推出了电子期刊,如河南档案信息网推出了《档案工作》电子期刊,从2012年第一期到2013年第九期,支持在线阅读和离线下载阅读。

    (2)微博

    根据统计,截至2013年3月5日,全国综合性档案馆开通微博的共有37家,覆盖全国17个省市,粉丝总数超过l3万人高校档案馆也纷纷开通官方微博,经新浪网认证的高校档案馆微博已有11个。此外,还有杭州市房产档案馆、常州城建档案馆等专业档案馆开通了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平台上,以“档案馆”命名的、或者其他文化机构开通的,没有通过官方认证的微博和个人微博,可以视为传播档案文化的非官方微博。

    (3)论坛和博客

    档案论坛由于网站页面建设复杂,传播信息数量多,一般是由档案机构或高校相关院系开设的,例如河南省档案局馆建设的“档案界论坛”颇具影响力。发布博客则以个人为主,有的侧重讨论专业问题、发布业内动态,有的侧重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城市记忆”,有的侧重介绍外国档案界情况,有的侧重介绍史实和历史人物。

    3.网络电视

    (1)与有关栏目进行深度合作

    北京卫视于2009年2月4日推出了《档案》栏目,利用国内外已经解密的档案资料,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再现历史真相,在全国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受到观众的欢迎。2010年,《中国档案报》与北京卫视《档案》栏目达成战略合作。上海市档案馆也曾为该栏目提供档案资料、照片,该馆专家也曾为节目出谋划策。

    (2)邀请电视台报道重要档案文化传播活动

    这类报道多出现在新闻节目中,时间较短,这就需要活动本身“新闻点”突出,在展览或活动策划时就应该考虑到新闻报道的需要。

    四、应用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

    1.开展新媒体档案文化传播已具备良好基础

    (1)馆藏档案奠定资源基础

    上海市档案馆目前拥有各类档案馆藏360余万卷(件),为开展档案文化传播奠定了扎实的原始史料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致力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目前已有超过1亿幅的数字化馆藏档案资源,使得利用网络开展档案文化传播成为可能。

    (2)传统档案文化传播手段经验丰富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档案馆就开展了图书杂志出版、展览等传统手段的文化传播工作,此后又增加了电子出版物、网站等文化传播手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传统档案文化传播经验,也积累了一大批传播资源和有着一定文化传播经验的人才队伍。

    (3)应用互联网开展文化传播较为成功

    上海档案信息网已经发展为栏目设置较为齐全、网站内容相对丰富、运作机制比较健全的网站。其中有关上海历史文化的栏目在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许多文章被其他网络媒体转载,已经成为国内档案界领先的网站。

    (4)开展新媒体文化传播已有初步尝试

    2007年,上海档案信息网开设了以传播档案文化为主的博客群,现在仍有一些博客在正常运作。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上海市档案馆开展新媒体文化传播的实践也越来越多。2013年,上海市档案馆与东方网合作开展“城市记忆@上海”活动,活动在东方网上开通了微博。在2013年档案馆日活动中,市档案馆与市旅游局的“乐游上海”官微也合作开展了类似活动。

    可以说,上海市档案馆已经具备了应用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的资源、技术与经验基础。

    2.开展新媒体档案文化传播的路径

    (1)确立档案文化传播的观念和策略

    结合档案文化传播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需要确立“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的理念,以“安全、开放、合作”的原则,广泛开展与社交媒体的合作互动。这一理念和原则既可以作为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也可以在省(市)范围内进行指导和统筹,便于档案部门以统一的指导原则开展档案文化传播工作。

    (2)档案网站建设更加突出内涵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7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5亿。在考虑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首先要把互联网传播的工作做好。上海各级档案部门可以加强档案信息网站的建设,在充实档案查询功能的同时,重点增强网站的互动性和便捷性,让档案信息网成为查阅档案、观看展览、学术研究、主题教育和文化休闲的重要平台,多层次将档案文化通过档案信息网站传达给每一位网民,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档案文化传播效果。

    (3)开通档案官方微博、微信

    据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用户已达5.36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微信用户已突破4亿。上海市档案馆可以开设官方微博和微信官方账号,利用其“短、平、快”的特点,扩大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在微博的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宣传工作的热点以及社会民众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发布相关档案内容;在发布方式上,尽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网民的注意,继而进行“围观”和“分享”。

    (4)借助车载媒介、户外移动设备更加注重便捷性

    近年来,车载移动媒体终端呈高速发展的态势。上海的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大都安装了移动车载媒体,还有不少商场、商务楼以及公共场所也安装了有关移动媒体终端。上海市档案馆可以与移动媒体合作,制作“城市记忆”等宣传品,增加移动媒体节目的文化氛围。

    (5)提高社会民众参与档案的热情

    上海市档案馆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发布具有启发性的档案内容,吸引社会民众参与档案的著录、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与大型门户网站、手机网站等新媒体合作,设置公民档案专栏,划分若干专题上传馆藏照片档案,请广大市民介绍照片来历及社会背景。每个专题可设置一定奖项,对叙述准确度比较高的、人气比较旺的市民给予奖励,借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档案意识。

    (6)开发档案主题手机软件

    上海市档案馆可以与手机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档案主题手机软件,满足手机网民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另外一方面,可以与手机新闻客户端开展合作,瞄准史志学者、学生群体以及自由文史学者群体,开设“历史档案”栏目,提高社会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度。

    (7)利用视频网站等吸引市民兴趣

    目前上海市档案馆可以发挥自身的档案资源优势,与专业视频网站合作,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制作档案专题视频节目,开辟档案类节目专区,吸引网民观看并提供下载服务。

    3.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的策略

    (1)遵循先易后难的步骤

    首先应做资源积累,根据重要的时间节点与档案馆的重要活动准备相应的档案材料,再利用个人的微信、微博账号做“试验性”的传播实验。随后开设官方微信、微博账号,正式开始传播活动。最后逐步扩展到手机客户端、APP软件开发等,逐步形成完整体系的新媒体档案文化传播链条。

    (2)探索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

    探索形成适应新媒体特点的运作模式,形成较网站运作更为紧密的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只有合作,才能保证运行质量,才能保证信息发布与回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共赢的局面。

    (3)形成高效安全的管理机制

    要对新媒体的信息上传、及时回应及安全管理作出合理规划,既保证新媒体的快速高效运转,更要将新媒体的安全管理放在不容忽视的地位,兼顾高效用户安全,形成高效安全的管理机制,如此,才能保证档案馆应用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的持续性,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责任编辑:李聪
上一篇: 能够记录保存整个城市面貌的档案,会为其发展带来哪些作用?
下一篇: 上海市杨浦区2015年“档案文化大讲堂”再次开讲
核心服务 专业服务 经典案例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鸿博云平台
鸿博云服务
档案管理咨询
存储备份与馆室托管
金融投资类
工程建筑房产类
生产制造类
保险银行类
政府机构类
社会服务类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档案知识
通知公告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公司大事记
公司成长
组织架构
远景规划
13205519898
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高校三创园1号楼8层





  Copyright 2019 安徽鸿博档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10566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874号      技术支持:浪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