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25周年。25年来,在国家和上海市两级档案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浦东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出色地履行了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当前,浦东面对推进自贸试验区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双重机遇,档案工作必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征途上实现创新发展。 以更大的气力凝聚和深化全社会对档案工作的共识 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档案是各项事业发展的记录和总结,是各单位各行业日常管理运行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每个单位的日常工作一边形成工作流,一边形成档案流,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想了解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怎么样,工作深度怎么样,管理细度怎么样,机构运行是否顺畅,首先可以考虑检查这个单位档案室和档案,这是该单位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档案工作是一项现代政务服务工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很快,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在这种快速变化过程中,需要档案工作者及时记录,留史存真。跨越黄浦江的重要交通延安东路隧道正在大修,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设计施工单位需要查阅大量的档案资料。去年,浦东一住宅小区惊现“楼亲亲”,两栋居民住宅楼倾斜顶部并拢,由于该工程的档案工作做得扎实,事情得到很快处理,消除了安全隐患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印证了档案服务是现代政务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档案工作既提供了最基础的服务,也提供了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和政务服务。 档案工作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作。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传统观念中档案工作“捆捆扎扎,糨糊刷刷”时代已经过去,需要档案工作者从海量的档案信息库里面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能够从信息的变化当中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既要有相当完备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也需要档案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所以档案工作应该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科技应用能力和科技视野。 档案工作是一项文化传承的工作。档案是文化积淀和传播的载体,人们在这一点上基本达成共识。我们说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很深,实际上也就是说档案工作做得很深入。文化的积累离不开档案,比如实物档案、文书档案,还有声像档案等等。通过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编研成果,比如书册、展览、声像专题片等等,成为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食粮。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档案工作者掌握着国家和各级组织最核心的机密,所以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对党组织绝对忠诚,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有很强的责任心。据说,国外情报人员主攻几种对象,其中一种就是档案工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工作也是机要工作,应该选派绝对忠诚可靠、政治上靠得住的,工作上守规矩的人员去做这项工作,哪一级党组织在档案工作的人事安排上出了问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更大的作为推动新时期档案工作创新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浦东开发开放担负着国家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战略使命。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当前,浦东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工作难度更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站在新的起点上,浦东新区各级档案部门应当认清档案工作在浦东深化改革全局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要求,牢牢把握方向,大胆探索实践,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扮演好先行者和排头兵的角色,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积累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必须坚持档案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构建浦东档案工作新格局。不断完善档案局、档案馆、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三位一体、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深化“统一领导、归口负责、共同参与、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突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监督、指导的职能,突出各部门各单位依法管理本部门本单位档案工作,并负责监督指导本部门本单位所属机构和组织的档案工作的主体责任。整合全区各级各类档案资源,推动建立档案文件中心,促进建设档案集中保管中心,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等,不断推出顺应新时期经济新业态、社会新形态发展变化的创新举措。 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新要求,加强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档案馆是建设智慧浦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城市管理、政府行为、社会生活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浦东建设中有效发挥作用,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是前提和基础。浦东新区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收集工作,集中保管本部门本单位各类档案,同步开展归档档案数字化,按照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双套制的方式移交接收。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展馆藏和室藏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类声像档案、电子文件、三维数据档案等新型载体的归档标准和管理规范。要依托互联网技术,有效整合社会档案资源,逐步建立“实体分散、信息集中”的区域档案资源管理架构。积极做好国(境)内外涉及浦东档案、名人档案、具有地方特色和特殊载体档案的接收征集,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必须推进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形成档案利用服务新布局。档案信息服务作为党委、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村居便民服务站点三级公共服务网络,下一步要致力于完善区域一站式档案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远程利用服务网络,加强档案信息服务与行政事务的融合和协同,依托“智慧浦东”建设和电子政务系统,突破档案利用的属地(馆、室)限制,使档案公共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此外,要借助新媒体,建立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加强档案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加强对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和深度开发,构建区域共享的档案“思想库”,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各行各业发展提供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必须加强档案法治建设,完善档案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同时,也为档案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既要重视档案实体安全,又要重视信息安全,既要加强条件保障,又要加强法制保障,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管理,依法监督。要立足主动防御理念,实施全面系统的防护策略。抓好档案“收、管、用”全过程档案信息安全,做好档案外包服务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执法检查,严防信息丢失、外泄和秘密泄露。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载体的安全保密管理。落实数字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制度,浦东新区档案馆推广数模双向转换技术应用,鼓励新区各单位各部门的重要档案在新区档案馆以缩微品的方式永久保存。 着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强化档案事业制度化保障。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管理有关规定,科学合理核定档案工作经费,将档案馆(室)在档案资料征集、抢救保护、安全保密、数字化、现代化管理、提供利用、编研开发、陈列展览及设备购置和维护等方面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加强对档案科研和教育工作的经费支持。要重视专职档案干部的配备,并根据各部门各单位档案工作总体规模、工作复杂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配备档案干部的人数。要高度重视档案后备干部的培养,通过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6月4日 总第2768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