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上海市档案馆开展的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或许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形式,比举办
展览能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收获更实际的成果,赢得国际间更多的专业认同和友谊。最初,合作办展
仅是档案利用的一种方式,并于20世纪90年代走出国门。近年来,档案展览作为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
,合作交流的媒介,日渐成为业界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再是一项单独的文化活动,而是跨文化
、跨国界、跨行业的专业合作,通过展览,连接过去和未来,凝聚共识,分享经验,提升国家和城市
形象,展示不同文化的瑰丽多姿。上海市档案馆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上海:中外合作办展项目化、系列化
上海是东西方文明交汇、文化底蕴深厚的国际大都市,坐拥360多万卷(件)档案的上海市档案馆
,举办档案展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档案馆即尝试通过举办档案展览,拓宽档案利用渠道,丰富档案利
用方式,吸引更多公众走进档案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上海的档案展览开始走出国门,展览
主题日趋多样,展陈形式因时而变,展览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
海市档案馆举办了110余个展览,其中,与各国、各地区合作举办的展览占据相当比重,办展足迹遍
及世界五大洲各地。
最近两三年,我们把重点放在展览主题的深度挖掘和展览项目化运作上,力求由点及面、由此及
彼,形成系列,发挥整体效应。例如,2011年和2012年,我们分别在印度新德里、中国上海和印度加
尔各答举办“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20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主办“上海的德国记忆”图片展;
2012年至2013年,“肖像上海”展览在南美、波罗的海3国精彩亮相;2013年,在新西兰展出“路易
·艾黎在中国”;2014年,“印象上海”在南非开普敦揭幕。
与此同时,2012年,上海市档案馆与中央档案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美
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合作,在中国上海举办“红星照耀
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2014年,上海市档案日宣传活动期间,引进美国杜
克大学图书馆所藏“西德尼·甘博的中国之旅”摄影作品展。
就这些展览而言,几乎涵盖了各种展览样式。从展览内容上看,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题性的;
从展品来源看,既有本馆馆藏,也有来自外国同行的大力支持;从办展地点上看,既有前往境外举办
的,也有引进境外展览并共同举办的;从展览归宿上看,既有在境外举办的临时展览,也不乏最终在
异国他乡永久落户的。
与以往相比,近年来的档案展览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一是精心策划且呈系列化的档案
展览主题。通过对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展览主题不再“碎片化”,而是以系列化、项目化的方
式得以确立,如“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开启了国际文化名人在中国、在上海这一近年来颇受欢迎
和重视的名人系列专题;“上海的德国记忆”展览形成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各国与上海”系列专题
。二是日趋简约的展陈模式。跨国办展常常需要克服一些因时空相隔导致的运输、场地等不利因素,
因此展陈模式日趋简约是大势所趋,如赴南非举办的“印象上海”档案图片展,是上海市档案馆首次
采用国内设计、国外制作的运作方式在国外办展,节约了办展成本;杜克大学前来上海举办的“西德
尼·甘博的中国之旅”摄影作品展,更是采用“镜框+照片”的简约方式;赴波罗的海3国举办“肖像
上海”展览,仅用30块展板即反映了该地区与上海的交流和缘分。三是寻求合作双方互惠共赢的办展
宗旨。“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的成功举办,使上海市档案馆“收
获”了丰厚的纸质文献和珍贵的影像资料,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和亚利桑那州
立大学图书馆的负责人则感慨他们珍藏的档案资料发挥了积极作用;赴南非开普敦举办的“印象上海
”图片展,呼应了2014中国南非年和2015年南非中国年的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南中友协和公共文
化机构合作促进文化交流的迫切愿望,上海市档案馆则在“彩虹之国”扩大了影响。
合作办展:传播效应超出预期的文化交流
综观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对外合作举办的展览,除上述特点外,合作过程有时也伴随着意外收获
,其效果往往超出预期,这种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档案文化传播的魅力。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的故事,要从2011年4月国际档
案理事会城市和地区档案馆处在上海举办的“绿色档案建筑”研讨会说起。当时与会的瑞士苏黎世联
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负责人在会议临结束时赠送了一张视频光盘,这是一段由瑞士著名新闻记
者沃尔特·博斯哈德拍摄的,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视频光盘。博斯哈德在中国并不像埃
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美国记者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出现使市档案馆找到了一个反映20世纪30年
代红色中国的独特视角,即用一组欧美记者的记录文稿以及拍摄的影像资料来反映他们对于延安中国
共产党人的认识。在收集展品的过程中,市档案馆得到了包括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展览推出后,从上海市
领导到普通市民都涌入档案馆参观展览,如今,作为临时展览推出的该展欲罢不能,继续向西北发展
,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巡回展出,反响热烈。而从国外带来的那些展品,始终成为展览中的热点
,如毛泽东与博斯哈德在延安的合影签名照,海伦·斯诺撰写的《延安笔记》,史沫特莱采访朱德、
彭德怀的记录等。特意赶来观展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负责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
书馆负责人罗伯特·斯宾德勒看在眼里,欣喜不已。罗伯特·斯宾德勒甚至有与上海市档案馆开展档
案工作合作的设想。从“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展览中能够体会到,合作
办展与展品收集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铸就了对外文化传播的另一段传奇。如果说“红星照耀中国——外国
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起源于一张受赠的视频光盘,“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则始于一
项课题。2010年,上海市档案馆得知印度驻上海领事馆有意就《泰戈尔与上海》课题进行合作研究,
经磋商后,决定先办展,后出书,并举办相关宣传活动。市档案馆在馆藏并无一份直接涉及泰戈尔内
容档案的情况下,经广泛收集,终于在一年后的新德里,推出了“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随后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