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鸿博档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微信号:HOBODA 13205519898
 
当前位置: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杨冬权在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4-11-06   浏览次数:3169
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今天召开了。我代表国家档案局向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创新”。这是个很好的主题。因为我们的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创新;同样,我们的档案事业要发展,各项工作要进步,也必须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档案工作大精彩;只有创新,才能形成档案事业大格局。
    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2010年,我在总结“十一五”时期全国档案工作时,曾总结了“八个前所未有”,其中共包括了30多项创新。“十二五”以来,这种创新势头依然不减,从而把我国档案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比如,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就是我国档案工作创新的一个产物。因为在2008年之前,我们国家是没有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的。2007年初,中国档案学会的同志向我说起这个初步想法,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看到这是中国档案学会和整个学会工作乃至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和工作亮点,它不仅会大大拓宽中国档案学会的工作范围,为学会工作开辟光明的前景,而且将扩大全国档案工作者的交流,活跃全国档案界的空气,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而当即要求他们大胆筹备开这个会,并要求他们把这个会逐渐办成中国档案界的一个品牌、以至驰名国际档案界的知名品牌。2008年首次召开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以来,每次开会,我都以一定的形式参加,并对会议寄予厚望。经过学会同志的几年努力,这个会的主题和开法不断创新,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本来,今年我曾要求学会的同志能邀请一些外国档案工作者参加这次会议,但结果由于各种原因而没能实现这一新的突破。我希望下届年会能够实现这个突破,把年会朝国际性方向迈进一步。今后,随着其他新的创新与突破的不断增加,中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一定会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中外档案工作者共同进行学术交流的大平台。
    其实,中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仅仅是这些年我国档案工作许多创新案例中的一个而已,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就说今年大家感同身受的一件事吧!今年,我国档案工作者可能同全国人民一起,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了对档案的连续宣传、集中宣传,看到了档案在宣传大舞台上唱了“主角”、成了“名角”,感受到了外国媒体称之为“用档案直播历史”的宣传形式的巨大冲击力和广泛影响力,感受到了舆论界从未有过的一股“档案热”或“档案旋风”。因为从今年7月3日起,全国各大主流媒体每天推出一集档案部门用档案制作的视频,公布日本侵华战犯的罪行自供。而且这些内容,还通过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布,通过各种外国文字或语言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对外国传播,使这股“档案旋风”不仅刮遍全国,而且刮向世界,波及全球。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多家电视台、700多家报纸、1200多家网络媒体对这些档案进行了报道或评论。而这次大规模的档案宣传,仅仅来源于我们对宣传形式的一次“翻新”。
    还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们就把新中国公开审判的45名日本战犯的笔供全文影印出版过。但那次出版影响很小,总共印了2000套,销了几年,一共才销出不到一半,以致到今天还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出版过这本书。今年,为了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用档案这一重要历史凭证,来反击日本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否认日本侵略罪行的右翼势力的言论,我们策划用新的形式,重新公布日本侵华战犯的笔供,那就是:用当下最新颖、最流行的大众传播形式——网络视频的形式重新公布,而且用“网络连播”的形式,每天公布一集,每集公布一个战犯的笔供,包括他的日文笔供及其中文译文。45个战犯,用45天连续公布完。另外,为了帮助受众快速了解主要内容,适应当前“快阅读”时代的快读需求,并扩大国际影响,我们又对每份笔供作了提要,把笔供中最重要的罪行摘录出来,形成几百字到千把字的中文提要,并把提要翻译成英文,放在笔供全文的前边,作为阅读提示。这次重新公布,比2005年那次公布有4点“翻新”:一是公布形式由纸媒变为电媒。也就是把过去的纸质影印出版改变为今天的电子扫描并制成网络视频后在互联网上公布。二是把45个战犯的笔供一起公布变为每天公布1个。也就是由过去的集中公布改为现在的分批公布、连续公布。三是增加了提要。因为战犯笔供就如流水账,不但篇幅比较冗长,而且重点也不突出,好多重大罪行淹没在冗长平淡的叙述中,如果不加提要,则一般人不但难以看出重点,而且也不愿去看。四是增加了提要的英文翻译。这使不少懂英文的外国受众也可了解档案内容,接受档案中的事实。现在看来,没有这4点“翻新”,这次档案宣传的效果绝不会有这么好。
    档案宣传形式的这种“翻新”,受到了海外媒体的广泛称赞。美国《侨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此次公布的日本战犯供词,独特之处还在于,将历史证据与传播新技术结合。资料上网不仅有利于学者利用档案开展研究,也大大方便了海外人士阅读。每天公布一名战犯笔供,分45天完成的方式近乎‘网络连载’,足以调动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读者对信息逐步消化。能公开的笔供,除了日文原文,还有部分供词的中英译文,长期以来被教科书洗脑的日本人,看看所谓的‘英雄’,到底是怎样的面目。”我最近看到8月16日出版的一期香港刊物《广角镜》,它在只有一页的“一语惊人”栏目中,竟然引用了两条外国人对我们公布日本战犯笔供一事的评论。一条是外国网络的评论:“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趋势,中国正在做着最深切的准备。”该刊针对这句评论解释道:“中国开始连续公布日本战犯罄竹难书的战争罪行——这不啻战斗檄文。”另一条评论引用的是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基斯塔诺夫的话:中国公布日本战犯供词“对全世界认清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严重罪行尤为必要”。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在说上述这件事时,没有用创新一词,而只是用了“翻新”一词。“翻新”总体上属于创新的范围,但只是局部的创新、枝节的创新,而不是全面的创新、根本的创新,属于半创新或小创新。我说它是“翻新”,不仅因为战犯笔供内容这次不是首次公布,而且因为运用网络视频公布档案这种形式,这次也不是首次运用。
    我国档案界首次运用网络视频的形式公布档案这一创新,开始于2008年。那是拉萨“3·14”事件发生后,我受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网站上发一视频宣传西藏自古是中国一部分收到良好效果而引发的创意。我们汇集有关档案,连续制作了5个专题视频,证明西藏从元代起就由中国管辖,西藏历代达赖喇嘛都是由中央政府册封的。这一创意得到中央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视频在国家档案局网站首发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大中央报纸以及国内外100多家英文网站和300多家中文网站都进行转发。档案宣传第一次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出现,并第一次如此受到国内外各种宣传媒体的集中关注。这种档案宣传形式的创新,带给档案工作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
    从那以后,我们又对档案网络宣传形式不断“翻新”,从2008年的不固定、不持续地推出几集,到2009年、2010年每年固定每周推出一集、全年持续推出52集;再到从2013年起推出固定栏目《档案天天看》,全年365天,每天推出一集、公布一件档案;又到今年,除了全年每天推出一集、公布一件档案外,又根据新的形势、新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另外再推出一集其他专题的档案。今年我们国家档案局网站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从1月1日起在《档案天天看》栏目推出365集专题网络视频《邓小平档案》,每天推出一件邓小平档案,将一直持续到年底;为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7周年,从7月3日起,又推出45集专题网络视频《日本侵华战犯的罪行自供》,一天一集,到8月16日结束;为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从8月15日起,又接着推出24集专题网络视频《伟大胜利——中国受降档案》,一天一集,到9月8日结束;又从8月25日起,接着再推出30集专题网络视频《浴血奋战——档案里的中国抗战》,一天一集,将持续到9月23日结束。8月新推出的有关中国抗战的这两个视频,也像7月公布日本战犯的视频一样,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报道。这样,从7月3日到9月23日这80多天的时间里,国家的通讯社,国家的电台、电视台、报纸,全国各大主要媒体以及国内外各大知名网站,天天报道档案视频的内容提要或说明,天天发出档案部门的声音,这是让我们档案人内心何等地自豪、脸上何等地有光呀!这次档案宣传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都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各国历史上少有的。我看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从7月4日起到现在,每天都有一篇或两篇本人参加撰写的档案视频内容提要或说明。我的很多同事都告诉我,他们下班回家,家里的老人、孩子会谈论这件事;他们到外地出差,外地的见面者也谈论这件事。我的很多朋友、熟人,虽然不是档案工作者,但见面也总主动同我谈论这件事。作为档案人,我们正亲身经历着、亲自感受着档案工作创新所带来的这些深刻影响和巨大变化,也正充分享受着档案工作创新为我们带来的这些荣光和自豪。可以说,我们今天档案工作的许多重大发展、巨大成绩,都是拜创新之所赐!
    说到创新,我不得不再说一件我前不久亲身见证的一件事。8月25日,我见证了京津冀三省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这是我国地方档案事业发展的又一创新性举措,它把各地档案工作由过去的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变成了每年共同举办展览、共同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共同为利用者提供档案、进行跨馆出证等方面实质性的合作,将促进全国档案事业新的发展。
    如果不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还会列举更多今年我到各地所看到的其他各种档案工作中的创新点、创新故事、创新案例。好在在接下来的大会报告和各个分会场的学术研讨中,各位报告人还会讲述更多我所不知道或你所不知道的档案工作各领域的创新。正是这些创新,不断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范围,成功解决了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改进了我们的工作,推动了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档案工作中大力提倡创新,坚决支持创新,持续开展创新,经常交流创新的成果和经验,就像这次大会所做的这样。正因如此,我很高兴来参加这次大会,也很愿意和各位一起来分享大家所带来的档案工作创新成果和经验。
    我们是档案人,但在新的时代,我们并不只做档案的事。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为民生服务。做好这3个服务,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去开拓。这更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我希望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今后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我知道,具备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比具有相关知识或技术更加重要。因为我本人是一个“计算机盲”和“网盲”,不会用电脑,也不会上网,但正是我这个“网盲”,却策划了我国档案界最早、最大型、最漂亮的一场网络宣传,也策划了今年这几场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网络宣传。所以我切身体会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有了这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我们就能随时随地在各项工作中冒出一些创新的思想火花,作出一些创新性的决策或举措,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改进、有所提高。这样,没有机会,也能造出机会;没有东风,也能借来东风;没有地位,也能赢得地位。事实证明,创新不是什么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事,只要愿意,只要用心,人人皆可为之。只要你试图去改变点什么,你就能使你的工作有所改变——或者是内涵式的提高,或者是外延式的扩展。我们数百万档案工作者,哪怕每人每年只作出一点创造、一点翻新、一点改进或提高,那么,全国档案工作就会积小变为大变,日有所改,年有所进,不断产生新的变化。我愿全国百万档案工作者,用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创新、点滴改进,汇成全国档案工作的创新洪流;用我们年复一年、持续不断的一个个创新,把档案事业不断推上更高水平、推向更高境界,早日实现档案强国的辉煌梦想。
    此我所愿,望你同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9月26日 总第2666期 第一版
上一篇: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杨继波强调做好口述历史工作要注重“四个特别”
下一篇: 档案架起惠民政策的“连心桥”
核心服务 专业服务 经典案例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鸿博云平台
鸿博云服务
档案管理咨询
存储备份与馆室托管
金融投资类
工程建筑房产类
生产制造类
保险银行类
政府机构类
社会服务类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档案知识
通知公告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公司大事记
公司成长
组织架构
远景规划
13205519898
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高校三创园1号楼8层





  Copyright 2019 安徽鸿博档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10566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874号      技术支持:浪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