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鸿博档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微信号:HOBODA 13205519898
 
当前位置: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档案》:讲述“最真实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4-11-03   浏览次数:3731
    今年,我国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北京市委宣传部与北京卫视《档案》

栏目联合推出的《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10集系列片正在热播。节目聚焦抗日敌后战场,全

面、系统、细致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取得的丰功伟绩,在国内影视节目中尚属首次。节目受

到了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为节目的拍摄提供了上百份

珍贵的档案史料。

    在位于北京东三环外的北京电视台新址,记者见到了《档案》栏目的总制片人吕军,他向记者讲

述了自己与《档案》栏目的不解之缘。

    制胜法宝:强大档案资源+优秀团队

    5年前,《档案》栏目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国内历史人文类电视节目的传统模式,从真实客观的档

案史料出发,配上生动的讲述方式,以全新而独特的视角,解密档案背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奇故事

。早在栏目开播之初,《档案》栏目就与中国档案报社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为日后栏目与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以及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吕军告诉记者:“《档案》栏

目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密切合作为节目的成功发挥了支柱性作用。我们的创作就好像矿工身后

有强大的档案矿藏,国家各级档案部门保存的珍贵而庞大的档案资源为节目的创作和创新提供了源源

不断的动力。通过对档案线索的顺藤摸瓜和深入解读,挖掘出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正是《档案》栏目

有别于其他历史纪实类节目的突出特点。”

    在吕军看来,每份在节目中出现过的档案都是最珍贵的,它们背后承载的真实的力量远远超出文

字表面传达出的信息。他说:“在阅读我党和革命早期的手稿时,透过那些被反复修改的字迹,可以

体察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领导人作出决策时矛盾复杂的心理,甚至可以从书写的力度和一个标点的

使用,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情怀。翻开一些沾有血迹或泪痕的档案,了解到其中隐藏的离奇曲折,它

们带给人的触动是不言而喻的,我从中真实地感受到档案的力量。也正是有了这些独一无二的档案,

才能做出无法超越的节目内容,所以我常说,千言万语都敌不过档案中的只言片语。”言语间,吕军

不禁流露出对原始档案这一核心元素的敬畏与坚持。

    基于此,吕军要求团队中的每名编导在调研选题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到相关档案馆、图书馆、

资料馆去找线索、查资料;在使用一份档案时,要对其中的每个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定期

邀请档案馆的老师为编导讲授开发利用档案的基本方法;在撰写台本时,写作素材绝对不能来源于网

络,而是要选取国家正规出版社的文史类图书,保证内容的真实严谨。吕军说:“台本是节目的重中

之重,内容在原创的基础上注重发现新故事、新观点、新立意。在编导完成写作后,团队会对台本进

行反复探讨,努力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亮点。比如这次敌后抗战系列有一集的台本写道,赵一曼在

被捕后曾在两名医护人员(非中共党员)的帮助下逃跑,后又被抓回。我们将这个一笔带过却暗藏‘

玄机’的细节放大,不去讲赵一曼如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英勇不屈,而是从她伟大坚定的革命精

神对敌占区人民的感召这个角度来讲故事,达到的效果自然是不同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期好的

节目往往都是在素材发掘阶段找到了原始档案,从而在源头上保证节目内容的与众不同。”

    吕军认为:“除了依托丰富的档案资源,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是保持节目水准的关键因素。”记

者了解到,栏目从最初的周播到现在的日播,《档案》的编导也由4名发展为20多名。这个仅有80多名

成员的团队,每年要承担200多集的制作播出量。一支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年轻编导队伍挑起了节目

的大梁,他们大多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他们的专业各异,但

都怀着对档案的共同兴趣和志向聚集在一起。有趣的是,节目的3位制片人分别有德语、意大利语和日

语的学习背景,他们认为,语言上的优势为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如可以直接阅读国外原文档案资料

,在选题时视野更加开阔等,因此栏目组对那些具有外语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青睐有加。

    未来之路:保持优势+不断创新

    凡是《档案》的观众都知道,每集都会出现展示档案的场景,栏目的主编、编导之一刘晓彤说:

“正如节目叫《档案》一样,历史不能杜撰,也不能乱讲,更不应被美化。在故事发展脉络之中,讲

述人会拿出纸质文件、照片、胶片、日记、手稿、影视素材,甚至是一块弹片、一枚徽章、一颗牙齿

、一副眼镜等,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档案带给观众的体验和信任感是完全不同的。”加入《档案》团队

以来,频繁使用档案的亲身经历,彻底颠覆了刘晓彤先前对档案的印象。她说:“以前说起档案,总

觉得是冷冰冰、没有趣味的,通过做节目逐渐把断档的历史梳理起来,随着一个个档案背后故事的揭

开,大家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次感动和洗礼。”

    吕军说:“《档案》团队中的年轻人通过做节目加深对国家历史的理解,可以说他们是第一受益

人。现在社会上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更何谈爱国?《档案》栏目立足于北京卫视这

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试图以讲故事的方式还原真实的历史,传递正能量。例如,此次

的敌后抗战系列挖掘出许多感人小故事,希望以一种有情节、打动人的方式吸引更多人通过片子来了

解自己国家的战争史。”

    众所周知,收视率决定着一档电视节目的存活。根据相关收视调查显示,《档案》栏目的收视群

体中男性观众居多,以中老年为主。如何在保持固定观众群的基础上提高收视率是栏目不可回避的问

题。吕军说:“节目做了5年,无论团队内部还是观众都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栏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

尝试不断创新。如之前拓展选题,推出了中外演艺明星揭秘系列,尽管如此,节目始终坚守只讲真实

的底线,坚决不做‘八卦’。另外,敌后抗战系列还在拍摄形式上实现了‘走出去’的创新,团队赴

全国几十个革命根据地旧址和抗战遗迹实地采访拍摄。讲述人谭江海爬上了当年指挥平型关大捷作战

的山顶,为观众还原历史细节,相信观众的感受是身临其境的。此前,节目一直采取在摄影棚内搭设

复原历史场景的做法实属无奈,今后,在各方面条件均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会考虑将‘走出去’常态

化。”

    在办公区的一隅,记者看到了《档案》栏目获得的各项荣誉:2010年度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

片奖,2011年度全国创优栏目一等奖,“2013年两岸四地原创电视社教栏目四小龙”称号,2013传媒

中国年度盛典——传媒中国年度影响力栏目,中组部影视作品特别大奖……这些都是5年来栏目组辛劳

付出与不懈努力的最佳注脚。让我们共同期待着,随着栏目的不断升级,《档案》能够在差异化竞争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 全省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在蚌埠召开
下一篇: 河南省档案局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史料展”和“中原经济区诞生过程展
核心服务 专业服务 经典案例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鸿博云平台
鸿博云服务
档案管理咨询
存储备份与馆室托管
金融投资类
工程建筑房产类
生产制造类
保险银行类
政府机构类
社会服务类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档案知识
通知公告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公司大事记
公司成长
组织架构
远景规划
13205519898
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高校三创园1号楼8层





  Copyright 2019 安徽鸿博档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10566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874号      技术支持:浪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