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工作,建立文件全文数据库,并挂接在档案信息网,为公众及时获取政府政务公开信息提供最快捷的途径。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要搞好现行文件的公开,还要搞好馆藏档案的开放,加快馆藏开放档案的数字化进度,使利用者可直接浏览已开放的档案全文。进一步改进政务信息检索手段,将开放档案目录挂上档案信息网,便于查询服务。
3.4 “十二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实施规划
对于“十二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各级各类档案部门都已有制订具体的工作规划。譬如:
中央档案馆继续编辑出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等多种档案资料汇编;重点抓好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100周年等档案专题宣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启动《晚晴宫藏辛亥革命档案》专项编研工作。
外交部档案馆利用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创新编纂形式,形成复合型的外交档案编纂工作专家队伍,向研究型档案馆发展。
四川省档案局(馆)为迎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拟与相关市州档案馆、纪念馆通力合作,共同抢救和开发红军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产品;结合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纪念,开展编研工作;根据收集的相关档案资料,编撰2008年特大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大事记及灾区活动专题概要等,在适当时候拍摄文献资料片,出版相关纪实专著;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传统手工业,宣传四川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如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凉山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内江糖业,自贡盐业,宜宾、泸州、德阳酒业,阿坝羌绣,绵竹年画等,以展览、图书、电视片形式为主。
天津市档案局(馆)计划整理研究出版近代天津金融业档案史料系列,影印出版天津同业公会档案史料系列,编纂出版辛亥革命在天津史料、天津地下党史料、李鸿章在津筹办洋务史料,形成馆藏精品档案文献丛编系列;结合知青档案、津籍大使档案举办专题展;编辑出版《天津城市记忆画册》、《天津租界史画译丛》、《天津旧事丛书》;围绕英租界金融一条街、意式风情街、日式风情街、泰安道英式风情区出版相关文化产品;与天津电视台联合制作近代天津实业家等近代天津名人系列影视作品系列。
贵州省档案局(馆)依托各级建立的电子政务网平台,建立本级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对本级各机关电子文件进行统一备份和集中保管,实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归档管理;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的规范建设步伐。
宁夏档案局(馆)根据宁夏民族特色,挖掘馆藏档案资料,编辑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史料书籍;加大征集国外西夏档案文献力度,拟联合史志、社科等部门对西夏档案文献进行研究,编辑出版有关史料。
辽宁省档案局(馆)要尽可能地多开发和汇编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为后人所用,档案资源开发任务繁重。
内蒙古档案局(馆)坚持合作编研的路子,以更好地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将馆藏清代和民国时期重要档案汇编出版。
武汉市档案局(馆)要通过编研使档案资源更易检索、利用,推进数字档案馆发展;建设档案目录中心,完善网站可公开档案及现行文件查阅功能,提高远程服务能力。
浙江省档案局(馆)注重照片档案、名人资料的挖掘,在立足馆藏的基础上,借助外力开发档案信息;联合全省档案系统的档案资源开发力量,汇编大型画册《中国档案精粹—浙江卷》,全面系统地介绍浙江省的馆藏档案精品。
海南省档案局(馆)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提供服务,计划联合有关部门,收集国际旅游岛的各类材料,并进行深入研究,挖其文化内涵;建立海南省档案目录数据中心,将对海南省各级综合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通过实体分散、目录集中的方法汇集起来,开展档案全文扫描,实现馆藏档案的全文检索。
天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将继续探索建立档案信息联网、实施跨行业合作、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开放档案的检索工具,使之在利用者查询档案信息时发挥导航作用。
总之,随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更多地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档案编研及开发的理念也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杨冬权同志在《大编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向和新出路》一文中曾指出:“档案编研的主体和客体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更新,影响不断增强。这一切可以概括为从‘小编研’向‘大编研’的转变。”我们完全可以确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