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天津档案界十大新闻
1.天津市档案馆喜迎建馆五十周年。1月21日,天津市档案馆迎来了五十周年华诞。市档案馆本着节俭、务实的原则,先后组织了举办“建馆五十周年干部职工文化作品展”、“天津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图片展”,出版《足迹——纪念天津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文集》,在《天津档案》上开设“建馆50周年”专栏等纪念活动,全面总结了50年成就和经验、进一步鼓舞了干部职工工作干劲。
2.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受到广泛关注。5月,市档案馆联合市政协文史委启动了“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对天津方言进行抢救性保护。今年共举办天津方言发音人海选活动42场,确定了65名入围选手,首批方言文本已经完成录制。此项工程在天津市首创语音建档,对日渐式微的天津方言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其中天津电视台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连续播出8集专题片,引起强烈反响。
3.市档案馆首次以第三方身份为企业提供电子数据在线查询存储备份和保全服务。今年,天津市档案馆首次以第三方身份为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提供全国电梯维修业务电子数据在线查询存储备份和数据保全服务,深受企业欢迎,得到了质量监督部门的认可,此举开辟了档案部门服务社会的新领域。
4.武清区档案馆成为全国首家按照新标准测评通过晋升的一级馆。8月1日,国家档案局组织测评组专家对武清区档案馆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工作进行测评。测评组依据《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新标准)逐项逐条进行测评,一致同意武清区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这是新标准出台以来,全国第一家按照新标准测评的一级档案馆。
5.地方历史文化挖掘再出力作。今年,由市档案馆和多个部门合作编辑的《天津运河故事》及《清代长芦盐业档案史料选编》相继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是配合大运河申遗,沿河27个城市档案部门首次推出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着作。后者是《长芦盐业档案史料选编》系列丛书的第一部,也是全国第一部系统反映长芦盐务的史料性着作。两部作品对于推进天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有积极意义。
6.京津冀三地档案部门紧密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正式开启。8月22日,北京市档案局馆、天津市档案局馆、河北省档案局馆在北京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地档案部门将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加强全面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以此提升京津冀档案工作水平。协议的签订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京津冀三地档案部门紧密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正式开启。
7.全国首次开发区档案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8月底,国家档案局首次举办的全国开发区档案工作会议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开发区档案工作经验并对《开发区档案工作暂行规定》进行讨论修订,对未来开发区档案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此次会议促进了各地档案部门的相互交流,为各地相互学习先进的开发区档案工作经验,改进开发区档案管理措施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8.《天津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出台。由天津市委组织部和市档案局联合制定的《天津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党员档案工作制度,确定党员档案技术标准,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高度肯定,为全国组织部门、档案部门首创。此举开辟了档案工作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提升党的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新途径。
9.市档案局加强依法行政力度。今年,市档案局首次按照相关档案法律法规要求梳理局馆权力清单,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职权和档案馆业务工作职能进行梳理,明确了62项档案行政职权和32项业务工作职责。另外,还首次印发了《天津市档案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这些对促进档案部门履行职责、便于公众了解并监督档案工作,提高档案局馆依法履职能力、推进依法治档奠定了良好基础。
10.美丽天津记录工程启动。今年,市档案局围绕美丽天津建设,与市文明办、市文联等共同举办了“见证家乡发展,建设美丽天津”影像作品征集活动;出台《关于加强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档案管理与服务的通知》,深入“四清一绿”工程各相关指挥部开展档案指导服务,指导各区县确定美丽社区、美丽乡村档案工作试点。这些成为天津档案工作服务美丽天津建设的重要举措。